《凤凰于飞》的旋律里,藏着乱世的期盼与不朽的匠心。
陈蝶衣为电影《凤凰于飞》主题曲作词,周璇演唱
《凤凰于飞》自1944年由周璇首唱以来,一直传唱至今。在近日出版的《陈蝶衣文集》中,陈蝶衣在多篇文章里详细讲述了他创作这首歌曲的情况,使我们得以了解诸多幕后。
陈蝶衣是著名报人,也是多家报纸的文艺专栏作家。那时,导演方沛霖正在筹拍故事片《凤凰于飞》,这部电影说的是律师陈士明与妻子吴淑贞因生活理念分歧而离婚,吴淑贞凭借歌唱天赋被音乐教授发掘后成为歌星,后因误伤纠缠她的富商入狱,案件审理时,陈士明担任她的辩护律师,通过现场目击者证词还原正当防卫事实,两人由此化解前嫌,最终复合。因为片中由周璇饰演的吴淑贞有许多歌曲,所以,方沛霖邀请陈蝶衣为该片写插曲。
展开剩余73%这是陈蝶衣第一次为电影写歌,到1945年8月,他已写完八首,还为与电影同名的主题歌《凤凰于飞》写了两首不同的词,分别标记为“之一”“之二”,由作曲家陈歌辛谱曲。听说陈蝶衣在写歌,有人在报上妄测:“不外乎郎呀妹呀,花呀月呀一类的调子。”陈蝶衣写文章回道:“检点一下,侥幸尚无‘郎呀’‘妹呀’的调调儿,惟‘花呀月呀’则确有‘花月良宵’一句,真给某批评家一‘批’弹着矣。”
其实,这首《凤凰于飞》以《诗经·大雅》“凤凰于飞,翙翙其羽”为灵感,有一种展翅相随的意境,而当时正值上海沦陷,因此歌词中“分离不如双栖的好”暗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,“春色又向人间报晓”,则是对光明的期待。影片放映后,《凤凰于飞》即刻传唱开来,被评价为“既有古典诗词韵律,又具现代白话生命力。”
陈蝶衣
当年8月16日上午,第一次在设于丁香花园内的华影厂试唱,由于是陈蝶衣的处女作,他“怀了一颗惴惴不安的心,踏进了丁香花园,作试曲时的旁听生。”试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,周璇和一众女歌手又是合唱又是独唱,甚是投入,陈蝶衣记述:“歌词是平凡的,但作曲者都是高手,因此唱出的成绩异常美满。”午餐时,周璇告诉他,百代公司准备下月灌录《凤凰于飞》的全部唱片。有意思的是,隔了一天,陈蝶衣再度去听试唱,他在《试曲再记》中写道:“周璇小姐号称‘金嗓子’,但在录音时并不使劲,我站在她身后,相距不过三英尺,已是声细不可闻,原因是有扩音机帮助她扩大音响,所以不需要使劲。一般的想象,以为周璇在摄影场上唱歌,一定可以听得她的婉转嘹亮的歌喉,如果你抱此理想踏进摄影场,是要大失所望的。”
不过,到了月末拍摄时,他有了新的感受:“主唱者周璇小姐的歌喉,自然是呒啥话头,另有十几位小姐助唱,更增加了无限雄壮的气氛。”歌曲不仅录上了胶片,同时也收进了蜡盘留声机,“胶片有待于拷贝,而蜡盘则顷刻可听,当周璇的歌声再度播送入耳鼓时,不能不使人惊诧于科学发明的伟大。”由于周璇拍录主题歌时剧组采用同步收音技术,因而完整保留了周璇演唱时的气息与情感变化。
不久,周璇因严重失眠和头痛而休了病假,这使电影《凤凰于飞》的拍摄也暂停了下来。那年10月,陈蝶衣去看望周璇。“周璇之居,在汶林路邻近泰山路的一角,虽没有修竹千竿的点缀,却也有一带槿篱,曲曲折折的作造访的指标。槿篱之外,更有绿荫如幄的许多大树陪衬着,显示了些许的乡村风味。”
电影《凤凰于飞》海报
说起病症,周璇称很是奇怪,晚上睡不着,次日的头痛倒好一点,要是晚上可以熟睡,次日反而头痛更剧。经医生诊断,主要是神经衰弱,此外是目疾。验光时见散光,所以配了一副眼镜,看报看电影,都得戴上眼镜,否则就要头晕。与陈蝶衣一同前往的还有华影剧务科的吴先生,说起《凤凰于飞》的摄制工作迁延已久,亟待完成,周璇显示了自己的焦虑,她知道有着盈千累万的观众,在等着这一部歌舞片的上映。
1945年春节,《凤凰于飞》作为贺岁片公映,这部通过爱情故事承载家国情怀的电影受到观众的追捧,在上海首映期间创下单日观影人次的历史纪录,主题歌唱片也是“一片”难求,《申报》影评指出:“周璇的歌声让商业电影有了文化厚度。”陈蝶衣不无幽默地记述,《凤凰于飞》中的八首歌曲由周璇在百代公司灌录一套唱片,每片两曲,共计四片,一片唱片市场价为四千元,但不易购得,而他的唱片版税为三万余元,因此,算下来大抵也只能买一套黑市价唱片,外加去领版税的车资。只是陈蝶衣真心喜欢写恋歌,他说:“事实上,电影故事脱离不了恋爱,周璇小姐的歌喉也适宜于唱情意绵绵的恋歌。”
发布于:上海市网上炒股配资公司,配资网上炒股配,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