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中美贸易谈判的表态上又出现了微妙变化。
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,中美第三轮谈判推动了中美对话,相信双方已具备达成协议的条件,甚至用“伟大的国家”称呼中国,还特意补充“这将是惠及两个伟大国家的协议”。
而就在前一天,他还在媒体采访中抱怨中国谈判态度强硬,强调美国不会轻易让步。
另外,在中美第三轮会谈结束后,美财长也是威胁中国要是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,将会对华做出惩罚:加征三位数关税,试图迫使中方让步。
如今,从美财长的新表态来看,美方对跟中方达成协议有着更迫切的需求。
美财长态度急转弯的背后逻辑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期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的态度变化,堪称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前一天还在媒体上抱怨中国谈判“态度强硬”,威胁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加征三位数关税,不到24小时就突然在社交平台用“伟大的国家”称呼中国,宣称双方已具备达成协议的条件。
这种戏剧性的转变,实则折射出美国经济困境与谈判策略的深层博弈。
从经济基本面看,美国正陷入“低增长+高通胀”的泥潭。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萎缩0.3%,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.5%,这一数据打破了市场预期,也暴露了关税政策的副作用。
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对华加征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飙升,直接推高了国内通胀水平,而企业因成本上升被迫缩减投资,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。
更严峻的是,美国联邦赤字在2025财年首季超过7000亿美元,债务利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突破10%,财政政策空间被严重压缩。这种情况下,美国急需通过中美谈判缓解经济压力。
谈判桌上的博弈同样暗流涌动。第三轮中美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后,双方决定延续关税“休兵”,暂停加征24%的对等关税90天。这一成果看似平淡,实则释放了关键信号:美国已意识到单纯依靠极限施压难以奏效。
此前,美国曾试图以“二级关税”制裁俄罗斯商品为筹码,要求中国减少对俄能源依赖,但中方明确表示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。在这种僵持下,贝森特的态度软化,本质上是对谈判僵局的妥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国内政治压力也在起作用。农业州共和党议员和农业游说团体强烈反对强硬贸易政策,担心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。这种内部分歧迫使特朗普政府调整策略,避免因贸易战升级损害关键选区利益。
与此同时,美国科技企业如英伟达因对华出口禁令面临巨额损失,倒逼政府放宽部分限制。7月底,白宫批准英伟达恢复对华出口H20芯片,正是对企业压力的直接回应。
特朗普被施压的深层原因
在贝森特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,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另一大压力是“放开出口”的呼声。这一压力主要来自三个层面:
首先是经济利益集团的博弈。美国商会、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等商业团体警告,继续加征关税将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,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。农业州议员更直言,若中国采取报复措施,美国农民可能失去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。
这种压力在国会形成了一股“务实派”力量,与鹰派形成制衡。例如,众议院“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”曾提议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,但因农业州议员反对而被迫软化措辞。
其次是国际市场的倒逼。中国在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,正在削弱美国的出口管制效力。
以芯片为例,尽管美国限制高端GPU出口,但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和多元化采购,已逐步缓解供应链压力。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坦言,若继续封锁,中国可能加速实现技术自主,反而威胁美国企业利益。这种现实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出口管制的实际效果。
再者是地缘政治的考量。美国试图通过贸易谈判拉拢中国在其他领域合作,例如红海航道安全、乌克兰危机等。但中方明确表示,经贸问题应与政治议题脱钩。
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,以释放谈判善意换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配合。贝森特突然使用“伟大的国家”这样的措辞,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后续对话营造氛围。
中美谈判的关键矛盾与未来走向
当前中美谈判的核心矛盾,集中在三个领域:
能源合作与制裁博弈。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已形成稳定供应链,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量同比增长22.2%,占进口总量的17%。
美国试图以关税威胁迫使中国减少对俄依赖,但中方强调能源安全是主权问题,不会受外部压力左右。这种分歧在第三轮会谈中尤为突出,美国提出的“二级关税”制裁方案遭到中方拒绝。
技术出口与产业竞争。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从限制高端芯片到扩大至AI、量子计算等领域。
但中国通过“国产替代”战略,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取得突破,华为等企业的技术进步令美国倍感压力。英伟达H20芯片的解禁,看似是妥协,实则是美国在“技术遏制”与“企业利益”之间的艰难平衡。
关税休兵与长期机制。尽管双方同意延续关税暂停措施,但核心问题——301关税的合法性、市场准入壁垒等——仍未解决。
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明确表示,若谈判破裂,“关税反弹仍不能排除”。这种不确定性,使得企业难以制定长期投资计划,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隐忧。
展望未来,中美谈判将呈现“边打边谈”的常态。一方面,美国经济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,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必须寻求合作;另一方面,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基调未变,科技遏制、地缘博弈等议题仍将持续发酵。贝森特的态度转变,或许只是谈判桌上的策略调整,而非根本性政策转向。
对中国而言,应对策略需保持定力:在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,在合作领域展现诚意。正如外交部所言,“打,奉陪到底;谈,大门敞开”。只有坚持平等互利原则,才能在复杂博弈中维护国家利益,同时为全球经济稳定注入信心。
环球网——【中国网评】中美巩固共识,为世界经济注入“强心针”
网上炒股配资公司,配资网上炒股配,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